扫码手机阅读

我在明朝赚大钱

作者:何物阿花 | 分类: | 字数:216.7万

第608章 殿试

书名:我在明朝赚大钱 作者:何物阿花 字数:3400 更新时间:2024-10-28 02:39:23

眼前的这座大殿朱门黄瓦,两侧的白色玉柱台基足足有一人来高,高耸的金龙盘桂雕刻栩栩如生,雄伟壮观金碧辉煌。

金殿唱名,是所有读书人的最高人生追求,此时此刻的白学礼就站在文华殿外,距离自己的最高梦想,仅仅只有最后的一步之遥了。

初升的朝阳为眼前的这座雄伟宫殿涂抹了一层金色的光晕,仿佛传说中的天国圣殿一般,充满神圣庄严的气息。

白学礼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激动过,因为他已经触摸到了成功的门槛。

这么多的寒窗苦读,家里几代人的梦想,还有家族的希望和亲人的殷殷期待,全都将在今日从遥不可及的梦想化为活生生的现实。

金榜题名,曾是白学礼最大的梦想,但是在梦想即将实现的这一刻,他反而有些恍惚了,甚至产生了一种虚幻的感受,就好像眼前的这一切全都是在梦中,是那么的不真实……

在刚刚过去的第二次科举考试当中,白学礼考出了相当不错的成绩,眼下已经进入到了殿试的阶段。

所谓的殿试,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就是科举的一部分,这么说当然不能算错,但却并不是完全正确。其实殿试只能算作是一场“加赛”,并不计入考试成绩,只是为了确定最后的排名。

按照历朝历代的规矩,哪怕是在殿试中考了最后一名,也有一个同进士出身,相当于是一只脚已经踏过了大明王朝后备官员的入选名单。只要正常发挥,就算考不出状元、榜眼、探花那么好的成绩,随随便便考个二甲,也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,等于是一下子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了。

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,这次殿试过后,成绩最好的一甲考生那是不用说的,必然就是名动天下的状元、榜眼和探花,就算是考个二甲也可以顺顺利利直接进入仕途。即便是考了最次的三甲,也能做个“翰林院编修”或者是去国子监随便挂个职,然后就可以等着出缺了。

但是,这一次考试和以前有着很大的不同,几乎不存在“先挂职再当官”的可能,而是几乎一定会直接步入仕途,直接就放出去当官。

因为这次科举考试,根本就没有所谓的“主考官”,也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“座师”,而是由当今天下全程亲自监考,按照当时的说法,这一届考生全都是货真价实的“天子门生”。

不设主考官,而是由皇帝本人全程监督考试,这种状况曾经出现过一次:在洪武三十年的时候,因为南北榜案,光是那一年的春闱就考了三次之多。到了最后,为了平息舆论和安抚全天下的读书人,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监考。

那一场考试的考生,只要是考中了的,全都直接当官去了。

本次考试和洪武三十年的那一场几乎如出一辙,同样的因为科举丑闻,同样是天子亲自监考,所以这一届考生的含金量十足。而且朱棣处处都效仿朱元璋,肯定也会象朱元璋那样,直接把考中了的考生放出去当官的。

这是完全可以预料到的事情。

这一场考试,对于白学礼来说意义非凡,将是改写他人生轨迹的一次命运大考。

因为殿试只是为了确定排名,就算是考了最后一名也能出去当官,白学礼已经彻底放下了所有的心理负担,以无比轻松的心态准备迎接这次考试。

“诸生唱名进殿。”

伴随着一个老太监如同吟唱一般的呼喊之声,包括白学礼在内的两百多人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,在门口唱了自己的名号之后,领了一个写着自己的名号的铜牌子,就进入到了文华殿之内。

因为这次科举曾经爆出过题目泄露的丑闻,所以朱棣对考试十分重视,早早的就端坐在大殿之内了。

远远的看到皇帝陛下的龙颜,众考生纷纷跪拜山呼万岁。

朱棣这个人平日里素来就是不苟言笑,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威严感受,但是在面对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考生之时,却显现出了格外的亲切与随和,就好像真是一代仁君似的。

殿试的本质就是确定最终名次的“复试”,虽然规格最高,但却远远没有前几日在贡院考棚中考试那么严格,而且这样的考试几乎不可能作弊……就算是作弊也没有用。

因为历朝历代的殿试都不考八股文章,也不考诗词歌赋,考试的题目只有一个:策问。

通常情况下,殿试的考题都是结合当下时事,考试一些国计民生之类的东西,这就需要实打实的本事了。而且考试的时间也不再那么漫长而又难熬,仅仅只有一天的时间。

一天只考一个题目,其实已经相当的宽松了。

自从前些日子有了考题泄露的教训之后,朱棣已经彻底改变了提前出题的“老传统”,而是改为“临时出题”。这次殿试的题目就在皇帝本人的心中,外人是不可能知道的,所以也就不存在考题泄露的可能,至少对于这二百多个考生来说,可以说是绝对的公平了。

按照事先演练过的礼节,行完了君臣大礼之后,考生纷纷端坐在矮几之后,几个太监则开始给他们分发纸笔等物……

一切准备就绪之后,正襟危坐的白学礼开始等待朱棣出题了。

“我大明生命亿兆富有四海,带甲三百万……”朱棣那浑厚的声音仿佛从天国传来的神音,竟然在偌大的文华殿中激荡起阵阵回响:“然国之强弱恒无定则,治世乱世不在于空谈而在于实务。圣人曰礼乐,先贤曰忠义,又言财须民力国赖民强,何以为强国之万全也?”

从来就没有不衰的王朝,国家的强弱到底是在于礼乐还是在于忠义,还是说在于百姓?要想国盛军强,到底应该如何兼顾圣人之道和普通小民的利益?

这就是本次殿试的考题。

因为殿试是要考策问的,而且策问的内容大多和时事有关,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事物,也可以是大而化之的某个话题,从形式上来看,朱棣亲自出的这个考题也算是中规中矩。

为了防止某些考生没有听清楚,早有专职伺候笔墨的人员将朱棣的话语,一字不差的誊写下来,分别交给各个考生让他们以此为题进行“答辩”!

虽然考试题目已经出来了,但却没有一个人动笔。

这二百多个考生,或是凝神静思,或是反复品味,全都是仔仔细细的揣摩着……

反正就只有这一个题目,而且还有的是时间,与其匆匆忙忙的动笔,还不如先好好的想想清楚,应该怎么“起题”“承题”“点题”,然后再提出自己切实可行的观点……

这个题目出的很大,果然有天子气象,但要想做出惊才绝艳的文章,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。

“不要慌,千万不能慌。”白学礼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命运的转折点,他反反复复的提醒自己千万不能慌,一定要沉着冷静,才能做出完美的答卷。

反正有的是时间,可以慢慢的从容考虑……

时间如同行云流水般无声无息的划过,也不知过了多少时候,终于有开始作答了,但白学礼还是没有动笔。

如何在强大国家的基础上兼顾小民的利益,这本就是一个说滥了的话题,千百年来无数先贤曾经提起过无数次,但要是想结合当下的大明现状,提出具体而且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,就需要真本事了,不是说会写八股文章会吟诗作赋就可以的。

时间还在一分一秒的流逝,有些考生已经写了下很多文字,但白学礼却依旧没有动笔,他还是缜密思量认真考虑……

也不知过了多久,直到他已经胸有成竹,这才深深的吸了一口气,缓缓的提笔在手,郑重其事的蘸了蘸墨,开始认真答卷:

“……吾尝闻,国强而民富者,无不度于士农工商之务也……”

同样的话题历史上已经说过无数了,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的不同的立场进行阐述,已经很难再写出什么新鲜的内容。而且白学礼终究是出身于底层寒门的小地主之家,所以他更切中于“实务”:就在别人还在大谈特谈什么“齐桓晋文霸天下”“秦皇扫六合”这些大话题的时候,他却从底层的角度开始书写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……

“……窃以为,强国富民在于实,士实于政,农实于谷,工实于器,商实于殖……”

白学礼一字一句的小心书写着,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提出正式的“馆阁体”概念,但却早已经有了科举考试专用的“通用字体”,讲究的就是笔笔方正字字圆融,所以他书写的速度比较慢。

而且殿试的考题并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,篇幅可多可少,只要言之有物切中要害就行,通常情况下也就是一两千字而已,要是言简意赅几百字也不是不行。

但白学礼写的这个文章,涉及到了太多的细碎繁琐问题,所以篇幅极长。

当他好不容易才书写过半的时候,已经有些才思敏捷的考生纷纷坐直了身子——这就表示他已经写完了答卷,就等着交卷了呢。

但他的文章却还没有写完,只能继续埋头书写。

不知不觉之间几个时辰就这么过去了,那些埋头书写的考生纷纷坐直了身子……

因为一直都沉浸在自己的文章构想当中,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时间,下意识的看了看外面,才意识到一轮红日已经开始西沉。

不知不觉之间已经耗费了太多的时间,眼瞅着天就要黑了,虽然一直都是叮嘱自己千万不要慌,但是到了这个时候,他还是有点慌了,却也只能下意识的加快书写速度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