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装了,其实我是朱重八
作者:枯木总逢春 | 分类: | 字数:76.9万
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,版权所有侵权必究
第220章 雪中送炭的号召力
虽是这样想,可周乾也找不到当地肥羊下手,胡乱抄家刮肥羊,反而要引起民愤了。
所以……只能把目标对准几个叔叔和朝中大臣,分别去了信。
“江南制造总局,它是专门为朝廷打造军器用的,又是太孙号召,帮一帮总是应该的。”徐辉祖将自己的主意跟徐增寿说道:“这也是徐家该做的。”
“这……万一军器总局,陛下和太子那里不同意,我们只怕白……”徐增寿小心的用着自己的措辞,摇了摇头,才接着说道:“要不要问问太子,我怕太孙胡闹怎么办。”
徐辉祖摇摇头:“不会,我在宫里当差这么久,也知道太孙的能力,江南制造总局,江北制造总局,需要的银子巨大,这事陛下和太子肯定知道,再说太孙已定,我们这样也不算干预储君之事。”
这是实话。
事实上,徐辉祖收到太孙号召他贡献的信,也是前思后想过的。
………………
巡按御史上奏劝解朱标,说江南制造总局是多此一举,劳民伤财,太孙非要用精铁,岂不是提高成本。
此时,朱标看了眼奏疏,新军操练就如牛车拉上半山坡,哪能往后倒,再说自己儿子也只给自己要二十万两,自己还是能弄到的。
“此事本宫觉得不错。”
不错的意思是,朱标愿意给自己儿子拿出二十万两,至于从国库出,还是私库出,御史就是想问,也没资格。
巡按御史立刻拉下脸来。
陛下登基以来,为互相牵制地方官员,大明十几个省都引入三司制度。布政使司,转运使司,都指挥使司各领权责,相互监督,管理。
这次中都凤阳府和太平府修江南制造总局,而朝廷根本没有任何正式的下达通知。
御史自然认为太孙在胡闹。
若是在平时,他都可以睁只眼闭只眼,但是这次太孙给文武官员写信让他们增援,变相的要银子,这实在是有失体面。
朱标是聪慧之人,立刻知道御史死抠住这一点,他也不会像朱元璋去跟御史叨叨,只说自己会立刻正式给凤阳和太平两府下份官文通知,让他们配合太孙做事。
御史听后,真想自己抽自己两个大嘴巴子,这不是给人家变相的使劲吗。
办总局,造军器,不是小打小闹说着玩的,凤阳,太平府的矿也不是想开挖就开挖的。
这需要人力,物力,财力。
御史是不会去朱元璋那里碰什么钉子,索性缠着朱标,但他忽略个问题。
太子虽然和蔼,但不代表好说话。
朱标闭着眼睛,脸上露出几分笑意说道:“出了问题,本宫给他担着,这种小事不必过来。”
御史的脸抽了抽,心里琢磨着。
果然,老子是帮儿子的,这状没告成,反而给太孙讨了份官文。
御史偷偷看了眼太子朱标,见太子闭着眼睛,正要离开,又听到太子朱标说道:“若凤阳府和太平府后面有事情需出力,你就别来了,这些本宫自然会知道。”
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,让御史心塞的很,连忙躬身道:“是,臣遵旨。”
………………
凤阳府,深夜。
周乾看着朝廷送来的官文,对于朱标的支持,他很是高兴,随即安排陶深准备。
陶深也不客气,开始向周乾列了江南制造总局需要的银子,材料,以及人才,厂址已经选好,是一块府县的荒野郊地,这样的地方距离百姓远,会产生不少的安全感。
“陶深,本宫今日决定,认命你为江南军器制造总局的局使,好好的为朝廷负责军器,尤其是火器。
负责江南军器总制造局的一切火器管理和研发。需要的人才,本宫会给你去调配,到时候需要银子就直说。
太平府,凤阳府的铁场,煤场的人手安排民技官,但由你总负责。
你有事直接向本宫汇报,修建总制造厂时,也需要把路修一修。卫所的兵现在不忙,你随时调配。”
陶深听见周乾交代的这么仔细,也知道其中的重要性,道:“殿下,臣不会辜负您的期望。”
周乾道:“陶深,希望你能将你师父交给你的都用出来。这关系到本宫今后的汉明军校,所以质量必须过关。
本宫就拜托你了,务必要将此事做到极致。”
陶深道:“是,就算搭上性命,也要为殿下做出满意的军器。下面的练铁厂已经安排工匠连夜赶制。”
周乾道:“好,有什么困难和不懂的地方,需要什么条件,尽管向本宫开口。”
至于江北的,周乾暂时还没有什么好的安排,他需要在在凤阳府和太平府好好的实践,然后去推广,这里就是制造局的开始。
很多事情,并不是说了就一定会办成,其中容易半途而废,或者遇到其他的阻力。
为了将事情办好,周乾决定先在太平府和凤阳府实践,随后再继续向北方发展。
江南各地现如今,是有很多的火器和军备,朝廷也由生产军器的分厂,但是火器的质量实在是不过关,尤其是火铳和火炮。
历史上,大明的火铳经常会出现炸膛的问题。
周乾连夜画图,江南制造总局其实主要产军器,再设子厂,被服厂,军工厂和铁厂,煤厂,器械厂……
铁和煤是目前最重要的的,是制造总局的重中之重。
这些都是为汉明军校提供。
在认真做了几天规划图纸后,周乾的计划开始一一实行,凤阳军器分局和太平府分局实行。
任命的官员都是民技院里对火器有基础的官员。
陶深是太平府和凤阳府的总负责。
张汉,涂光,唐显,分别在铁厂和煤厂,军用品厂,他们都是自己挑选出来的官员,可以派上用场。
周乾给朝廷的官员,朋友,武将送去的信纷纷有了回信。
徐辉祖和徐增寿为制造总局送了六万三千二百两。
常升筹措了一万五千两。
朱棡派人送了三万两。
朱樉送的多些,有五万两,说是一直没有机会感谢自己大侄子,这次便是一份心意。
朱标让朝廷发的二十万两。
最让周乾没想到的是,燕王妃徐氏让朱高炽派人送了十万两,还从北方召集了不少的工匠有六七十人,这些工匠都是泥瓦匠,对修建总局和分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
刘三吾也送了一千两,翰林院和国子监都纷纷送了银两,虽然少,但是都是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