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贫玉皇山
作者:天河长 | 分类:其他 | 字数:43.7万
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,版权所有侵权必究
第132章 产业难题
梁铸成正月初五晚上回到家里。
正月初六上午,余荷、周泉、刘文毅一起回到村里,梁铸成与他们简单碰了一下情况,下午,他主持召开了村两委干部会议,研究今年的精准扶贫工作计划。
梁铸成分析道,目前,虽然与外界的公路已经打通,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,但是,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,村里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。
现在,面临的困难还有群众看病难、上学难、饮水难,自然村道路仍然没有修通,全村还有三百多户群众住危房,住房安全问题十分突出。
更加突出的问题,目前村里没有主导产业,青壮年劳力大多数外出务工,基本上从事没有技术含量的普通工种,挣的是力气钱。
留在家里的,大多是老弱病残,靠种地和养殖为生,收入十分有限。
梁铸成说:“群众脱贫,根本上是要发展产业,解决农民的稳定收入问题,不然的话,脱贫的基础不牢固,很容易返贫。”
他出了题目,让大家发表意见。
提到产业,村两委干部心里都没谱。
雷作田担任支部书记那些年,也想了不少办法,乡里也扶持过多次,没有一项搞成功的。
玉皇山村山场面积三万多亩,宜林面积一万五千多亩。
二十年前,乡里号召种板栗,把苗子分到各村,给玉皇山村分配发展板栗面积一千亩。
山坡都承包到户了,村里只好把板栗苗分到户,让各家各户栽。结果全村栽了不到三百亩,每次乡里来检查,雷作田都领着干部去看那一片。
大部分板栗苗被村民当柴烧了。
过了几年,乡里换了领导,号召发展木瓜,要求结合退耕还林,把坡地全部栽上木瓜。
有了前面的教训,雷作田学精了,他开会要求,凡是不栽木瓜的农户,一律不发放退耕还林补贴,最后按照验收的成活率,兑现退耕还林补贴。
乡里分配的一千亩木瓜苗全部栽上了,成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,乡里还给玉皇山村颁发了一个“木瓜产业基地示范村”的奖牌。
过了五年,木瓜挂果了,却没有人要。
雷作田听说,有几个村的村民,把木瓜拉到乡政府的院子里,乡里没办法,把那些木瓜分到各个单位,让干部职工购买“爱心木瓜”。
他也想这样做,可是不通路,如果靠人工挑过去,连工钱都包不住。
第二年,地里的木瓜树,全部砍了。
后来,乡里又换了几任领导,又号召发展核桃、花椒、柿子、黄姜等等,同一块地换了几个品种,最终同样结局。
如今,地里仍然种小麦、玉米、红薯、杂粮等作物。
雷作田叹了一口气说:“这事大家都知道,这么多年来,我们都想搞好,可是一次也没有搞成功。”
根子在那里呢?
梁铸成分析,过去重发展,轻管理,轻市场开拓。
还有,过去交通闭塞,信息闭塞,即使有产品,也卖不出去。
这时,余荷插了一句话:“除了梁书记说的以外,还有经营管理机制问题,过去的产业基地虽然规模起来了,但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,疏于管理,很难有效益。”
梁铸成点点头,赞同她的观点。
这两年时间,余荷跑遍了玉皇山村七沟八梁,情况烂熟于心。
她接着分析道:“玉皇山村的土地面积大,但是坡地多,土地瘠薄,每逢天旱,粮食产量低,甚至颗粒无收。如果种粮食,没有出路。”
刁新怀不以为然,他反驳道:“农民不种粮食,吃个球。”
余荷说:“只要有收入,还怕没有粮食吃吗?”
大家议论纷纷,不种粮食能种啥?难道土地里面能长出金疙瘩?
余荷说:“从我们村里土地状况分析,种粮没有优势,仅靠种粮食只能解决吃饭问题,解决不了收入问题。”
她启发大家,要研究怎样把土地盘活,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,选好产业项目,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,实现稳定增收。
大家莫衷一是,想不出什么好办法。
元旦前,梁铸成到县里向李耀华书记汇报过自己的想法,李书记提了一些思路,他很受启发。
春节前后,他一直在思考扶贫产业这个问题。他建议,村里结合实际,研究编制一个扶贫主导产业发展规划,按照因地制宜、长短结合的思路,确定产业项目,坚持不懈地抓下去,力争三到五年见成效。
但是,编制扶贫产业发展规划,仅靠村里几个干部是不行的。
上午,他给余荷商量了一下,请她牵头,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,提出一个框架性意见,然后提交干部群众充分讨论,再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。
会上,梁铸成见大家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,就通报了自己的想法。
梁铸成说,请余荷回市里请一个农业专家,来村里现场考察,再共同研究产业发展的思路,为规划提供支撑。
余荷回到市里,邀请到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李建林,到玉皇山村实地考察。
李建林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业,是农业经济专家,有丰富的实践经验。
他在梁铸成和余荷的陪同下,对全村十二个村民小组的耕地、山场进行了现场踏勘,还分区域取了土样,准备带回去化验。
实施退耕还林以后,全村25度以上的坡地陆陆续续栽了树,现有的三千亩坡地,大部分是改造的梯地,仅有一半在耕种,主要种植玉米、红薯、豆杂、芝麻、花生等作物。
有一半坡地由于偏远,交通不便,在家老年人无力耕种,已经撂荒,地里杂草丛生。
一千多亩坪地,分布在七道沟里,是村里的当家地,主要种植小麦和油菜,还有不到一百亩的水田。
山上,遍布石灰岩石,砂质土壤,松散透气,排水良好,李建林根据地质结构判断,土壤含钙量应该较高。
李建林把土壤带回去化验以后,证实了他的判断,那些山梁上的坡地土壤偏碱性,沟里的土地呈中性。
他根据玉皇山村的土质状况,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的建议。
八道山梁的三千亩坡地,光照良好,土质呈偏碱性,适合发展油橄榄。
七道沟的土地,土质肥沃,除了适合发展油橄榄外,还适合发展猕猴桃、果桑,或者种植中药材。
没想到专家的建议,群众根本不认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