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码手机阅读

岸左岸右

作者:苍耳青青汝水畔 | 分类:都市 | 字数:28.9万

069 来去匆匆

书名:岸左岸右 作者:苍耳青青汝水畔 字数:2173 更新时间:2024-10-10 15:47:22

星期六上午。大家相约在望嵩伊安路口聚齐,坐上开往洛阳的公交班车,就出发了。从洛阳坐车到济源,在乘车到王屋山风景区。

付法、李政、郑江、高云、李跃步行攀登王屋山。一路上,游客络绎不绝,人上人下,有的不停的选择景点拍照,有的寻找方便之处小恬,有的引喉高歌,大家相互打招呼,探寻离山顶还有多远。快中午时分,一行到了山顶。哦,“哦,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果然不假,大家欣喜若狂,沿着缆绳索道,指点远山近岭。”

到了一个叫做“金鸡岭”的所在,合影留念。

回到洛阳,已经是傍晚。吃过晚饭,就要车站附近住了下来。

第二天上午到少林寺。坐缆车到了少华山顶。

下山的时候,大家开始步行下山。下来山,已经是下午两点了,买了点纪念品,就急忙乘车赶黑回到了望嵩。

王振曾经在龙村学校工作过,那时王振是公办教师,高云还是民办教师,虽然在一所学校教学,但交集不多,记忆中的印象有两点。

和他的父亲不同,他的父亲在龙村学校做校长时,威严的很,最后基本是众叛亲离。而王振为人和气,与大家都说的来,大家在一起就像兄弟般的关系,没有拘束,没有心机。

王振常常进行身体锻炼。有次从王振住室门前过,见王振躺在一个桌面上,脚高头低,感觉很好奇。那时候大家都说王振在练功。

后来也不知道他调到那所学校了。只知道高云来火庙学校的时候,王振是从龙泉小学调过来的。在之前因为练“**功”受到冲击,王振好像是**功阳县的负责人,对**功比较认可,在国家的教育下认识不上去,私下里仍然“练”,坊间传说很多。

火庙是他的家乡。他的父亲也在火庙学校,干过校长、党支部书记,后来退休了。王振教语文,他的课讲得很好的,学生们很喜欢听。高云数理,潘江英语,宋顺化学,几个人搭帮,合作的挺不错的。

由于他上课的时候,有时会谈到“**功”,次数多了,就传出去了。记得一次几个人在郑江屋里闲聊,潘江说:“你看,振这孩子,吃亏还没吃够啊。我听学生说,他有时在课堂上还讲**功。”付法很生气:“他这人一头撞到南墙上,不碰个头破血流不行。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都对王振有看法。总的意思是说王振不识时务。

时间过得很快,新的学期开始了,付校长召开全体教师会,搞聘任。在会前,学校领导班子已经商议过今年的聘任政策和聘任方法。

方法是:先聘班主任,再聘任课老师,从高年级开始,一级一级,一科一科聘,让大家相互结合。没有结合上的视为落聘。

聘任会议开始,高云把大家研究的方法进行公布后,开始聘任。聘到王振的时候,王振结合上了,也就是聘任上了。这时付校长宣布暂时休会,领导班子开会。

郑江住室,学校领导班子正在开会。校长说:“王振,我已经给他担风险几年了,我不想给他担了。刚才聘的不行,重来。”高云说:“咱原来商量的那样聘,说前面那样不行,现在咱咋和同志们说?”“好说,原来的方法不行,现在改变方法,反正王振不能聘上。”

接着领导班子重新商量了新的聘任方法,并强调了领导班子纪律,不论谁出去都不准说开会的情况。

招聘工作重新开始,和预估的一样,王振落聘了。

高云很清楚王振的结局。由于王振和高云的关系很好,所以结果出来前,王振去问高云自己的情况会怎样?

高云想来想去,感觉没法和王振说实际情况。如果实话实说,王振肯定要和付军吵架不可,甚至闹得不可开交。因为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死结,没法解决。只好说:“不清楚。”

当然,很快王振就知道结果了,因为学校马上就公布了。

第三天吧,学校派郑江给王振送去了一些礼品,做了一些沟通。高云没有去,真话不能说,假话不想说。心想:是真朋友,应该能够理解的。

事实上并不是这样,王振和妻子不再与高云交往,并且王振的妻子好几次对高云旁敲侧击,恶言相伤。高云感觉非常生气,你们怎么不理解人呢?又想想,我从教育办离开时,你不是也是这样做的吗,我又何曾记恨于你们?既然你们不理解,也说明我看错了你们,罢罢,就这样算了。

直到七八年后,一次高云到庙东小学遇到王振,两个人打了个招呼,总算有了语言的沟通,但两人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。

高云一晃在火庙学校工作了九年。教好自己的课,处好彼此关系,就是高云的最大心愿。其实,课好教,出成绩不易;关系好处,但彼此交心很难。几年来,与宋顺、潘江等可以说是无话不说,彼此无需设防。郑江老大哥是个话语不多的人,但对人真诚,一就是一,二就是二,是个难得的好人。董志、李政都是很热情的人,给人快乐,让人容易接受。李新、唐运都是很实际的人,交往中让你感到温馨和适宜。

随着时间的久远,有些虽然一时记不起了名字,但是音容笑貌仍然会不时地展现在眼前。

火庙村的九年教学,有喜无忧,大家心心相印,从无嫌隙;这九年,高云从阴霾中走出来,除了个别人出于好奇偶尔撩拔一下伤口外,基本上都能平等相待,说明了这一方水土的养人之厚;这九年,高云的论文在《中学生导报》上连续发表,自行设计研制的液位控制仪得以成功,《随笔》能够写作积累数本之多,说明了火庙学校环境的静怡,适于进步和发展;这九年,与当地的有志之士的沟通,深深感到火庙是个虎踞龙藏之地,这里不缺的是人才,然而人为龙困,缺少一个腾升之机。总之,感激火庙,厚望火庙。

2000年高云带着伤痕来,2009年纵横四野去。之后数年,南至江浙,北到京津,西赴甘青,东望大海,虽颠簸流离,然愿足矣。

要知高云未来走向,请看《第十章支教赴山乡,天阔任我闯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