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
作者:傲双 | 分类:历史 | 字数:23.8万
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,版权所有侵权必究
廉颇篇(6)
封君拜相
公元前259年10月,秦、赵两国战火重开。秦昭襄王拜五大夫王陵为将,率军二十万,兵伐邯郸。这就是战国历史上,有名的邯郸保卫战,也是一场城池攻坚战。甚至,这场战争,能够与莫斯科保卫战相提并论。
现在来介绍一下邯郸之战的基本情况。
时间:公元前259年---公元前257年。
交战诸侯:先是赵国独立抗秦一年多,后韩、魏、楚、赵合力击秦。
君王:秦昭襄王、赵孝成王、魏安釐王、韩恒惠王、楚考烈王。
主将:秦王陵---王龁---郑安平;赵平原君、魏信陵君、楚春申君。
攻守:秦国攻,赵国守,魏赵救援。
结局:秦国惨败,赵国惨胜,魏楚崛起。
接下来,看一下邯郸保卫战有多惨烈:
当王陵率领黑压压的秦军兵临城下,将邯郸城围困得水泄不通。赵国君臣,这边有何反应?
由于赵国君臣,战前思想工作做得到位,又加紧备战。邯郸城人人奋勇杀敌,并没有因为秦军之势,出现恐慌、逃亡的现象。相反,赵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,妇孺做饭,男人齐上阵,就连十几岁的小孩子就拿起武器,保卫邯郸。
惨烈的邯郸之战,随着秦军的进攻,这场城池攻坚战,正式拉开了序幕。
王陵亲自督战,披甲上阵,也攻不破邯郸城的坚固。
秦昭襄王见二十万大军拿不下邯郸,生气的同时,又增兵十万。这一次,秦昭襄王铁定了心,要攻破邯郸,灭了赵氏。二十万打不下邯郸,那就三十万。三十万不行,那就四十万。
只要能拿下邯郸,灭了赵氏,付出多大代价,秦昭襄王也在所不惜。
战事从冬季打到春天,邯郸城内、城外,尸首堆积成山。王陵手握三十万大军,也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。相反,他打得相当艰难,阵亡了五校(据说一校是8000---10000),兵力也折损尽半。
秦昭襄王一边增兵,另一边请白起出战。
由于白起拒绝出征,秦昭襄王以王龁取代王陵,攻伐邯郸。
赵国独立抗秦,打了一年多,向诸侯求援。
向楚国求援,诞生了一个词语:毛遂自荐。
向魏国求援,诞生了一个词语:窃符救赵。
随着魏、楚诸侯救赵,秦、赵邯郸之战,演变成成了赵、魏、楚联军,合力击秦。根据史料记载,秦国输得很惨,阵亡了至少二十多万将士,三十年内,导致秦国不敢东出征伐诸侯。
这里有个问题,秦、赵两国刚打完了长平之战。赵国四十五万男儿被坑杀,壮男尽殁长平。那么,长平之战惨败后,赵国为什么还能打赢邯郸之战呢?
有以下观点:
1、秦昭襄王怒伐赵国,准备不充分。
长平之战后,秦昭襄王否定了白起趁势灭赵的主张,接受赵国割六城议和。事后,赵孝成王拒绝割地,导致秦、赵两国战火四起。可以说,秦昭襄王是因为愤怒伐赵。其次,作战将领不断调整:白起(拒绝)---王陵(打得不好)---王龁(作战不利)---郑安平(降赵)。
2、赵国军民同仇敌忾,共赴国难。
秦国坑杀赵国降卒,彻底激怒了赵国军民。虞卿驳斥割地谬论、平原君散尽家财、赵孝成王死守社稷、毛遂自荐、李谈三千壮士、老弱妇孺守城。可以说,赵国为了打赢这场邯郸保卫战,举国之力,齐心抗秦。
3、合纵诸侯。
赵国独立抗秦,打了一年多,可见胡服骑射之后的赵国有多顽强、多善战。但,赵国独木难支,君臣齐心协力,合纵诸侯。其中,平原君成为合纵诸侯的关键人物:亲自入楚;他是信陵君的姐夫。
最终在魏、楚诸侯的援助下,赵国起死回生,打赢了邯郸保卫战。
邯郸之战,值得提的四件事:
1、秦始皇出生。
2、汉高祖刘邦出生。
3、战国中后期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的结局:长剑自刎。
4、信陵君流亡赵国。
那么,廉颇在邯郸之战,扮演了什么角色呢?
不计前嫌,为赵氏死守社稷,为江山而战。
虽然,史料并没有给出廉颇在邯郸之战中扮演什么角色。是谁,指挥邯郸之战,也不清楚。面对国破家亡,廉颇不可能无动于衷。毕竟,廉颇是赵国人,深受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影响,又得赵惠文王恩宠。他虽因为长平之战,被赵孝成王换下。但,他不可能看着国破家亡,选择袖手旁观。
面对国难,赵孝成王不可能忘了赵国最能打,且战绩最稳定的廉颇。平原君、虞卿等人,也不可能忘了廉颇,去做他的思想工作。
总之呢?邯郸保卫战,是赵国举国之力,打赢的这场战争。
随着,邯郸之战结束,等待赵国的不是和平,而是新的战争:燕国南下伐赵。
那么,燕国伐赵又是怎么一回事?这就要提及燕国的一对君臣:爱找赵国麻烦,且燕国的亡国之君燕王喜;击胡名将栗腹。
公元前256年,燕武成王甍,燕王喜继位。
为了查探赵国的情况,碰巧是赵孝成王的生日。公元前251年,燕王喜派燕相栗腹与赵国结成联盟,将五百金赠送赵孝成王为酒资,前往邯郸,察看赵国的虚实。
燕相栗腹去了赵国邯郸,得出结论:伐赵。
理由:赵氏壮者皆死长平,其孤未壮。邯郸之战,赵氏雪上加霜。可伐也!
就在燕王喜准备伐赵的时候,有两个人反对。
1、昌国君乐间(乐毅之子):赵氏善战、出师无名、不好打也打不赢。
2、将渠:盟约字迹未干,就背信弃义伐赵,失去了道义,打不赢赵国。
燕王喜说了一段很霸道的话:两个人打一个,打不赢。那就,五个人打一个。
我在《君王篇之赵孝成王篇》介绍了燕王喜为什么要找赵国的麻烦,又为什么听了栗腹的报告就做出伐赵的举动。以及栗腹是一个怎样的人。这里就不多说了。
公元前251年,燕王喜以燕相栗腹为帅,以乐间、卿秦为将,出兵六十万伐赵。这就是悲催的赵孝成王历经长平之战、邯郸之战,与燕国发生的大战:反击燕国。
后来赵国还有更悲催的事,北破匈奴之战、第二次反击燕国,及至秦始皇五次伐赵,攻破了邯郸。代王嘉还在代地,苦苦支撑了五年。这就是后话了。
燕王喜出动两支军队,两千辆战车,出兵六十万袭赵。一路,由伐东胡,取得战功赫赫的燕相栗腹率领;一路由卿秦和昌国君乐间率领。
面对燕国来势汹汹,大军南下。赵国君臣,又会如何应对。
精兵将足的燕国对战老弱病残的赵国,谁会取得胜利。赵国在长平之战后,邯郸之战逆袭翻盘,这是上天的眷顾。燕国大举入侵,赵国还能得到上天的眷顾,逆袭翻盘?
此时,赵国能打的名将、善于谋略的老臣,相继去世。
平原君公子胜甍(公元前253年),门客尽散。虞卿因为魏齐之死,毫无踪迹。信陵君在赵国不受重用。都长君田单,不知道生死。赵国能打且战绩稳定只有一个人尚在:勇冠诸侯的老将廉颇。
燕国南下伐赵,廉颇挺身而出,再次站在历史的舞台上,承担起这个艰难的使命。
赵孝成王出兵十三万,分两路出战燕国。一路由勇冠诸侯的廉颇率领八万,北上镐城,阻截燕相栗腹;另一路由乐乘率领五万,北上阻截卿秦、乐间。
燕赵两国大战,正式拉开帷幕。
是久战之师赵国更能打。还是,北伐东胡的燕国更胜一筹。
下面,我们就来看看,此战的过程和结果。
廉颇率军抵达前线与栗腹在鄗城决战,这就战国时代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:鄗城之战。
时间:公元前251年---公元前250年。
交战双方主将:赵廉颇,燕栗腹。
主将战绩:廉颇伐齐征魏抗秦,勇冠诸侯;栗腹击胡名将,威震东胡。
双方兵力:赵八万,燕至少三十万。
从这份名单上看,无论是廉颇,还是栗腹,都有显赫的战功。这两个人,都是倚靠战功,从底层爬起来的人。
那么,廉颇面对燕国击胡名将,且兵微将寡,是如何打好这场看似胜算不大的战争?
廉颇根据双方情况,利用燕军轻敌、疲劳劣势,根据赵国同仇敌忾的优势,制定了战术:各个击破、直捣黄龙。
廉颇亲率主力,大败燕军,斩杀其主将栗腹。燕军闻听攻鄗军大败,主帅被杀,军心动摇,失去战斗力。廉颇率军追击500里,直入燕境,进围燕都蓟。逼迫燕王喜,割五城。
这场战役,也很快结束:廉颇斩杀栗腹,卿秦战死,乐间降。
也可以说,赵国反击燕国,赢得很轻松,有碾压之势。赵孝成王遂将尉文城封给廉颇,号信平君,任其为假相。
廉颇破燕,不仅再次证明了自己勇冠诸侯的声威,同时也让他封君拜相(信平君、假相),建立盖世功业。然,一件事发生了,最终让廉颇正是水涨船高的时候,流亡诸侯。
那么,是什么事,改变了廉颇,让他流亡诸侯,最终发出一句令人感叹千古的话:我思赵人。